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署要求,引导青年学子科学认识挫折本质并提升应对能力,2025年3月26日19:00,我校积极组织全体学生通过“河南省教育厅”视频号及“豫教思语”视频号收看了“泥泞中盛开繁花——大学生挫折应对”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。
我校高度重视此次课程,各学院提前统筹安排,组织学生分别在会议室、演播室、智慧教室、自习室等场所集中观看,部分未能到场学生通过个人账号自主收看。
公开课观看照片






公开课结束后
我校师生纷纷发表心得感悟
一起来看看吧


蒋思齐
软件学院 辅导员
作为高校辅导员,今日观看《泥泞中盛开繁花》心理课程直播,如逢暗夜明灯。课程以“挫折”为砚,“自我”为墨,在逆境长卷上挥洒出生命的觉醒与超越,围绕大学生挫折应对这一热点话题,层层引入,帮助大学生提升个体心理韧性。
课程传授的“呼吸调节法”在课堂实践中非常受用:当焦虑如潮水袭来,只需将掌心轻贴胸口,用鼻腔深吸四秒,感受气流如溪流漫过心田;屏息两秒,让情绪沉淀;再缓缓吐气六秒,仿佛将胸中块垒化作蒲公英飘散。
这堂公开课让我认识到,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,我们应该帮助学生通过合理的方法宣泄情绪,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分享中,舒缓压力,提高逆商,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
余怡霏
经济管理学院兼职辅导员
这节主题心理健康课让我反思自身心理健康状态。作为一名兼职辅导员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,若缺乏自我关怀,易产生职业倦怠。未来我将通过定期心理督导、情绪日记记录等方式调节心态,以更积极的状态陪伴学生成长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“润物细无声”的长期工程。我将把所学知识融入日常谈心谈话、主题班会中,构建“预防-识别-干预”的全链条工作模式,助力学生筑牢心理防线,向阳而生。

李金玲
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兼职辅导员
通过观看本次心理健康公开课,我深受启发。课程以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为引,结合“3I法赋能”(识别、内化、实施),科学解析了挫折应对的路径。今日学习让我意识到,过去我习惯用“固定型思维”否定自己,焦虑时往往就是太过分关注结果,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害怕失败而倾向于回避困难。通过学习课程中的“3I法”,我学会了如何识别负面情绪,转变心态,内化“挫折是成长契机”的信念,并实施每日复盘与目标拆解,构建“成长型思维”。此次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,挫折并非终点,而是重塑心理韧性的起点。未来,我希望能将这种“成长型思维”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,让每一段“泥泞”都成为盛放繁花的土壤。

贾丽娜
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测控231团支书
在观看了“泥泞中盛开繁花—大学生挫折应对”心理健康公开课之后,我收获颇丰。
首先,我深刻认识到挫折是大学生活乃至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。公开课中的案例让我看到不同的挫折形态,有的是学业上的压力,有的是人际关系的困扰。这让我不再对挫折感到恐惧和逃避。其次,学到了许多应对挫折的实用方法。比如积极的自我暗示,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等。当遇到挫折时,不能只陷入消极情绪,而要主动寻找解决之道。
这堂公开课就像一盏明灯,为我在面对挫折时指明了方向,让我明白挫折是成长的契机,只要正确应对,就能在泥泞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繁花。

齐培琰
法学院社会工作241班学生
本次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专家结合埃利斯的ABC理论指出,真正影响情绪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,而是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。当遭遇学业压力、人际矛盾或职业迷茫时,若能将"灾难化思维"转化为"成长型思维",便能像课程中提到的"苔花"案例一样,在逆境中积蓄绽放的力量。未来我将以课程中"登山者精神"为指引,既正视挫折的客观性,也保持破局突围的主观能动性,用积极认知浇灌生命之花,让青春在磨砺中焕发更绚丽的光彩。

段皓璇
艺术设计学院环设224班学生
在这场关于大学生挫折应对的心理健康公开课中,我特别认同老师提出的“成长型思维”训练法。通过记录每日的小挫折及应对方式,我们能够建立起对自身心理韧性的客观认知。这种实践性的自我观察,远比空洞的励志口号更有力量。正如一位同学分享的:“当我开始把困难视为暂时的数据反馈而非个人失败时,整个世界都变得友善了。”
这堂课给我的最大启示是:那些看似阻碍我们前行的挫折,或许正是塑造我们独特生命景观的必要条件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愿带着这份领悟,与不完美共处,在困境中发现隐藏的可能性。